一沙一世界, 一花一天堂。

热爱”题字”的中国人- 景点题字古今不同

[杂谈] 韩玉龙 2015-12-31 17:08:17 点击率:2777次

也许有人会说,古代的文人墨客不也喜欢到处题诗刻字吗?题诗刻字,本是一种文化传统,何必上纲上线?且不说古代没有文物保护法,仅就题诗而言,你写的“××到此一游”,与古人的题诗写词相比,极无文学内涵和技术含量,可相提并论?



每到一处风景名胜,无论它是原木所建或是青石垒成,只要有下手之处,必然要题写几个字方可罢休。这仿佛成了仪式,自古流传至今。但古人与今人的差别也是明 显的。古人题字多是寄情于此,寻找共鸣;而今人刻字则相对粗浅,山水在哪里不重要,重要的是某人“到此一游”。以至于众多名胜古迹远远看去婀娜多姿的亭台 楼阁,走近一看,却是满目疮痍,布满“纹身”。
泰山沿十八盘向南天门的路两边,题字随处可见,这些题于山石上的文字大小不一,形态各异,字体 变化多端,显然是不同时期、不同风格的旅人所留,无不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着旅人的思索。“暂远红尘”背后是题字者对出世脱俗的追寻,而“山险心平”则更上一 个境界。游泰山,沿路品读一下这些文字,也是一种享受。
古人若要为自然留下些文字,那么文字本身必然要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。无论是匾额还是石刻,必然都是精雕细琢。这样的文字也提升了景观本身的审美体 验。古人题字,留下的既是自己的情感,更是一种美的表达。而今人的题字,多是书法拙劣、内容单调的涂鸦之物。这样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,并不是游客对这片山 水的喜爱,多半是自恋的表现。
有人曾经沿八达岭长城南北两段粗略数过,几乎每一块手可触及的城砖上都有三四个歪歪扭扭的签名。更有甚者,在长城的青砖上刻下自己与爱人的名字,看似 两人的爱情在这里得到永恒,但是不知这位刻字者有没有想过,长城如果真的有神明,这些粗鄙的“纹身”真能够唤醒它守护你们的爱情吗?



或许有人会说,你如何知道古人不写“王二妞我爱你”?诚然,古人也有低俗之作,譬如在墙上写”此处随地小便的是王八“之类,实乃先贤古风,《笑林广记》 所明载。只不过古人绝大多数都是无钱无闲的草民,一辈子难得出村头市口,更没有旅游一说,“××我爱你”,“××是傻逼”之类写也写在村里的残庙败壁而非 名胜古迹。有点闲钱去饭店酒店夜总会的,题诗都在人家房子里,没有个山外青山的佳句,老板自然叫保洁擦了。至于有逼格游览风景名胜的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, 水平自然不同。这些人会尊重自然和历史景观自身的美。而今天,基本上所有人都有条件旅游,自然会出现各种情况,有些素质比较差的,既有在历史上留名的美好 梦想,又不具备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书法功底,也就难免。这就导致同是题字,但有天壤之别了。
古人留名是技术活。文人墨客游山玩水,或题字或吟诗,写的是诗,拼的是才。今人留名千篇一律,除了“到此一游”就是“张三李四”自己的名字,比的是眼力,能刻字的地方绝不留空;拼的是体力,下手狠,刻上去的字绝不能让后来人擦掉。
心理学家分析,“刻字留名是占有欲的表现,往雅处说,这是追求‘生后不朽’的国民心理;往俗里说,这跟狗撒尿圈地盘的原理相似。”狗撒尿,人留名,人比狗文明,符合达尔文进化论。然而古人的字成了风景,今人的字煞了美景,今不如古,这种返祖现象,达尔文解释不了。
在铜缸上刻字,肯定需要工具。可能是刀子,也可能是钉子,带了钉子就还要一把锤子。大老远去北京旅游,带着家伙过安检,飞机安检、火车安检、地铁安 检,层层把关,这是心理与胆识的考验。如果过不了安检就要徒步去五金店买,光是筹备刻字工具,就花费不少时间。之后还要去踩点,确保刻字的时候旁边没人, 不然被抓前功尽弃。最终画上心与名字,整个过程费时费力,真的是蛮拼的。真爱刻字的,还不如回家在书桌上刻个“早”,早起多念点书,毕竟丑人多作怪,人丑 就要多读书。
其实说到底,若真要为自己留下点什么,拿起相机,“咔嚓”一声,珍藏在相册里,不比写几个难看的字强得多吗?